一、监控目标
首先,我们来深入理解监控的概念。监控,简单来说,就是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、不间断的观察和评估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,因为只有实时了解系统的状态,我们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,确保服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。
每个行业、每家公司、每个业务岗位都有其独特的运营方式和需求,因此对监控的理解和应用也会有所不同。但无论如何,监控始终需要围绕公司的业务需求来进行。
- 实时反馈系统状态是监控的重要功能。例如,当我们需要监控某个硬件或系统时,我们需要能够实时查看其当前的状态。是正常?异常?还是已经发生故障?
- 监控的最终目标,就是为了保证服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。通过监控,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系统、服务、业务中出现的问题,从而保证它们的正常运行。
- 完善的监控系统对于保证业务的持续稳定运行至关重要。一旦出现故障,如果我们的监控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报警,那么我们就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和解决。这样,无论面对何种问题,我们都能迅速应对,确保业务的持续稳定运行。
二、监控方法
- 了解监控对象: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要监控的对象,例如CPU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系统中的角色。
- 性能基准指标:为了评估系统的性能,我们需要关注特定的指标,例如CPU使用率、负载、用户态百分比、内核态百分比以及上下文切换次数。
- 报警阈值定义:为了及时发现潜在问题,我们需要为这些指标设定报警阈值。例如,超过一定负载的CPU使用率、超过特定百分比的内存使用率等。
- 故障处理流程:当系统触发报警时,我们需要有一套高效的故障处理流程。这包括对报警的快速识别、问题的初步分析和定位,以及最终的修复和解决方案。
三、监控核心
- 发现问题:当系统出现故障并触发报警时,我们会收到相应的故障通知。
- 问题定位:根据故障通知,我们需要对故障内容进行分析和定位。这可能涉及对主机、网络、负载、开发行为等多方面的考虑。例如,对于一台服务器无法连接的情况,我们可能需要分析是网络问题、负载过高导致连接超时,还是由于开发触发了防火墙策略等原因。
- 解决故障:在明确了故障的具体原因后,我们需要根据优先级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。这可能包括紧急修复、负载均衡、调整防火墙策略等措施。
- 总结反思:在解决了重大故障后,我们应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。这包括对故障原因的深入分析、相应的防范措施的制定和实施,以及如何避免类似故障的再次发生。
四、监控指标
监控对象包括网络设备、服务器、PC设备、数据库、中间件、存储、备份、安全设备、应用系统等。工程师通过工具,完成对监控网元配置、性能、告警信息的采集、处理和分析。通过网管数据的采集和处理,实现对系统的统一监控,形成告警数据、性能数据和配置数据。